一、 研究机构概况
智能光网络应用技术研究所是由南京邮电大学批准成立于2022年,其主要成员来自前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研究所——国内自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最早开展通信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本研究所宗旨是面向企业服务、合作,开展有关技术开发和应用成果转化。
二、 研发团队
目前团队骨干成员有3人,均获得博士学位和高级技术职称,研究生导师。还有多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和丰富经验的前团队退休成员作为顾问。本团队是一支在相关领域研究先进技术、具有创新意识、拥有丰富的与企业合作和成果转化经验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其研发的成果在产业化和商品化方面都取得过优异成绩,给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打破国外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垄断。
所长:涂兴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光电子学、光通信器件及光电传感技术。曾先后参加了国家“863” 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863”项目的产业化课题等。在《Optics Communications》、《科学通报》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
副所长:陈建飞,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毫米波成像、基于压缩感知和机器学习的图像处理和嵌入式信号处理系统开发等,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发明专利4项。
三、 研发方向
研究所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光网络及光通信技术、毫米波成像及嵌入式系统开发、以及光电传感技术等。
在光网络及光通信技术领域,主要开展接入网技术、可见光通信系统以及光开关等光无源器件的开发和研制。
依据被动毫米波成像技术的优势,面向社会公共安检、现代医疗诊断、生物无损探测应用,开发设计各类智能的被动毫米波成像分析系统。
在光电传感领域,主要开展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环境气体监测技术和系统、基于光纤和光纤光栅的传感技术和器件等方面的开发和成果转化。
四、 代表性成果
1、基于超高频RFID的智能管理光分配网络系统
智能管理光分配网络系统,是以超高频电子化标签(RFID)技术为基础,通过与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的结合,以标识光接入网中庞大复杂的光纤光缆资源,实现无源网络的自动化运维及管理,从而达到提高光纤资源利用效率、业务发放能力和降低运维成本的目的。
2、大规模在线寻纤路由智能分析系统
大规模在线寻纤路由智能分析系统对光纤配线路由排查与整理,不中断其传输业务为重要愿景而实现在线、快速、电子化智能寻查。可根据实际需要由多个主寻纤器和从寻纤器组成,其构成和实现功能相同,可实现从1到3060根光纤大规模在线寻纤路由查找。主寻纤器采用单向光发送器,从寻纤器采用单向光接收器,并结合波分复用技术,查询光信号不会干扰原业务光信号。
3、光纤光缆表面缺陷智能在线识别系统
光纤光缆表面缺陷智能在线识别系统是通过对光纤光缆表面图像成像分析,实时识别光纤光缆表面各类瑕疵,并将检测到的瑕疵信息存储于系统。适用于光缆生产线的在线识别,为光缆修复处理提供准确的依据。
4、光器件产品生产线信息与质量管理系统
在保持原有的硬件设备的条件下,添加几台性能一般价格便宜的电脑和条形码(或二维码)读卡器,便可实现各环节信息录入,并将信息保存在服务器内,按照企业的要求整理归档,便于查询和数据分析,全面掌握光分路器耦合封装生产线每个环节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实现无纸化办公。
5、毫米波成像技术及嵌入式系统开发
被动毫米波成像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被动式人体扫描成像技术,采用非接触式的被动式透视成像检查,在尊重个人隐私的同时获取更为丰富的目标辐射信息,提高了违禁物品的识别准确性,完美解决现有安检工作方式诸多问题,减少了安检与乘客的接触、改善旅客体验,有效提升了安检效率。此外,毫米波频段对于人体表层病变组织、生物含水、含氧量都具有较强的探测识别能力,在医疗诊断、生物监测等领域也有着极强的应用前景和技术优势。
6、TDLAS气体传感系统
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器构成的气体吸收光谱检测系统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以及响应时间快等特点,是痕量气体高灵敏快速监测的一种新方法。在环境污染气体监测、重点小区气体质量监控、易燃易爆矿下和油库气体泄漏监测以及剧毒物防范等应用领域,可调谐二级管吸收光谱技术具有独有的优势。
7、基于光纤及光纤光栅的应力、温度传感器
本团队开发的具有独创性的特殊结构光纤光栅传感器,比传统的光纤光栅传感器而具有应变来源区分以及响应度高、线性范围好的特点。该系列传感器件可组网、多点布设形成准分布式传感系统。
五、 联系方式
联系人:涂兴华
联系电话:13913988640
E-MAIL: tuxh@njupt.edu.cn